返回
列表
4月28日,由交建钢构公司联合西南交通大学、武汉港迪智能共同研发的国内钢桥梁行业首个“无人化”智能料库正式投用,既标志着国内钢桥梁行业钢板存储正式迈入自动化、智能化、无人化新时代,也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。
无人化智能料库
目前,该料库已为西香高速、天眉乐高速、成乐高速扩容、广绵高速扩容等多个重大交通建设项目提供了助力。
在传统桥梁钢结构行业中,钢板存储管理是典型的“体力活+脑力活”,每一块钢板的信息都依赖手动记录,每一次位置的挪动都全靠人工操作,长期面临效率低、成本高、易出错等难题。
项目团队围绕“智能系统+智能设备+智能技术”这一核心理念,以“智”破局。
在专业设备智能化方面,团队自主研发高精度可旋转式电磁吊具设备,量身定制电动轨道车,显著提升了设备间的智能交互能力和自动化控制水平,实现从原材料存储到生产加工的无缝衔接。
可旋转式智能电磁桥吊
在运行管理可视化方面,通过引入数字孪生技术,将库区实时状态以三维动态画面呈现于监控大屏,使库存信息与设备运行状态一目了然,极大提高管理效率。
“无人化”智能料库调度系统
在全流程作业无人化方面,通过采用智能优化算法和深度学习技术,系统能动态调整资源分配,自主提升空间利用率,实现了钢板从入库、存储到出库的整个流程均无需人工干预,工作效率较传统料库提升了3倍以上。
入库环节,每块钢板会被赋予唯一数字编码,如同“身份证”般精准记录规格和型号等信息;存储环节,系统会依托智能算法,实时优化垛位分配、规划最佳路径,使钢板存储变得井然有序;出库环节,系统会根据用料单位提交的“出库单”,自动完成找料、翻垛、出库等步骤,实现了全流程的智能化管控。
该项目在研发过程中取得了丰硕的技术成果,累计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6项、实用新型专利7项,并发表学术论文15篇。
随着“双碳”目标的深入推进,钢结构因其低能耗、低排放的特性,在大跨径桥梁、房屋建筑、海洋工程、清洁能源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。据《钢结构行业“十四五”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》分析预测,到2035年,我国钢结构用量将达到每年2亿吨以上,占粗钢产量25%以上。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,不仅推动了钢结构行业的高速发展,也加速了其向自动化、数字化、智能化的转型升级,交建集团钢构公司眉山基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。
交建钢构公司眉山基地俯瞰
近年来,四川路桥坚持以“一个聚焦、两个转型、三个创新”为指导,在智能建造等领域持续深耕,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,将前沿技术深度融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。此次“无人化”智能料库的正式投用,正是四川路桥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、积极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、不断提高智能建造水平的生动实践。未来,四川路桥将以此次成果为新起点,担当作为,聚焦行业关键技术攻关,推动更多创新成果落地,为我国交通事业高质量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贡献路桥力量。